
很多人出国游玩时,会发现一个现象:在欧洲,大家似乎对防晒这件事没那么上心,街上很少有人打遮阳伞,防晒霜的使用频率也不高;而在中国,一到夏天,防晒装备几乎人手一套。这不禁让人疑惑:是不是欧洲的紫外线没中国强呢?整体而言,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紫外线强度低于中国。这背后,是纬度、气候、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了解这些差异,不仅能让我们在旅行时做好更恰当的防晒准备,也有助于理解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。接下来,我们就从几个关键维度,深入剖析欧洲和中国紫外线强度不同的原因。
地球的形状和绕太阳公转的方式,使得不同纬度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,这是决定紫外线强度的 “先天” 因素。
中国领土跨度大,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位于北纬 4° 附近,属于热带地区;而最北端在北纬 53° 多。低纬度地区(如海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)靠近赤道,太阳高度角大,阳光几乎垂直照射地面,紫外线穿过大气层的路径短,被吸收和散射的比例小,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强度自然较高。例如,海南夏季的紫外线指数常常能达到 12 - 14(世界卫生组织将紫外线指数大于 11 定义为 “暴露于阳光中极其危险”),走在户外,短时间内皮肤就会有明显的灼热感。据统计,中国约有 1/4 的国土面积位于低纬度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,这些区域常年紫外线辐射较强,拉高了全国的整体紫外线强度水平。
欧洲大部分地区处于北纬 36° - 71° 之间,以中高纬度为主。像北欧的挪威、瑞典、芬兰等国家,部分地区甚至在北极圈内。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,阳光斜射,紫外线穿过大气层的路径长,被大气中的水汽、尘埃、臭氧等吸收和散射的比例大,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强度大幅减弱。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为例,其纬度约为北纬 59°,夏季正午时分的紫外线指数一般在 5 - 7 之间,相比中国南方城市要低很多。整个欧洲,除了南欧的部分国家(如西班牙、意大利南部等,纬度与中国华北地区相近)紫外线强度稍高外,大部分区域的紫外线强度都处于中等或偏低水平。
这种纬度上的差异,从根本上决定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紫外线强度先天就低于中国。
除了纬度,气候和环境因素也在 “后天” 对紫外线强度进行着调节。
中国气候类型丰富,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显著,夏季高温多雨。在雨季,云层厚且水汽充足,对紫外线有较强的吸收和散射作用,能有效降低地面的紫外线强度。但在晴天,尤其是北方地区,空气相对干燥,云层较少,紫外线容易穿透大气层,强度较高。例如,北京在夏季晴天时,紫外线指数可达 9 - 10,外出需做好防晒措施。
西部地区,特别是青藏高原,由于海拔高(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),空气稀薄,大气层对紫外线的削弱作用减弱,成为中国紫外线最强的区域之一。这里的紫外线指数常常超过 14,当地居民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下,皮肤普遍有明显的晒斑和高原红。此外,中国部分地区工业活动密集,大气污染物较多,虽然这些污染物会吸收和散射一部分紫外线,但同时也可能改变大气成分,对紫外线的传输产生复杂影响。
欧洲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为主。温带海洋性气候区(如英国、爱尔兰、荷兰等)终年温和多雨,云层厚且稳定,像一层天然的 “紫外线滤镜”,大量紫外线被云层吸收和反射,地面接收的紫外线较少。即使在晴天,由于空气中水汽含量高,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散射,紫外线强度也会进一步降低。例如,英国伦敦全年大部分时间的紫外线指数在 3 - 6 之间,很少出现高强度的紫外线天气。
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,但得益于周边海洋的调节作用,空气湿度相对较高,且植被覆盖较好,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紫外线的反射和辐射。此外,欧洲整体工业布局相对分散,大气污染程度相对较低,对紫外线传输的干扰较小,使得紫外线强度能维持在相对稳定且较低的水平。
人们的防晒意识和行为,虽然不能改变实际的紫外线强度,但会影响我们对紫外线的 “感知” 和受伤害程度。
近年来,随着皮肤健康知识的普及,中国民众的防晒意识大幅提升。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,防晒产品的销量持续增长。在夏天,走在城市街头,随处可见人们戴着遮阳帽、墨镜,穿着防晒衣,手持遮阳伞,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双管齐下。这种对防晒的重视,源于对紫外线危害的深刻认识 —— 紫外线不仅会导致皮肤晒黑、晒伤,长期暴露还会增加皮肤癌、光老化等风险。例如,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,由于紫外线强度高,学校会提醒学生在户外活动时做好防晒,家长也会为孩子准备各种防晒用品。这种全社会对防晒的重视,让人们更加关注紫外线强度的变化,也放大了对紫外线的 “感知”。
在欧洲,尤其是北欧地区,历史上由于紫外线强度较低,人们长期缺乏强烈的防晒需求。过去,白皙的皮肤被视为贵族和富裕阶层的象征,因为只有不需要从事户外体力劳动的人才能保持皮肤白皙。这种观念影响至今,很多欧洲人认为晒太阳是健康和活力的象征,甚至会主动去晒太阳浴,以获得古铜色的皮肤。虽然近年来随着健康知识的传播,部分欧洲人开始重视防晒,但整体防晒意识仍落后于中国。例如,在法国南部的海滩上,很多人只涂抹低倍数的防晒霜,甚至不做任何防护就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。这种对防晒的忽视,使得他们对紫外线强度的 “感知” 较弱,即使在紫外线相对较强的南欧地区,防晒行为也不够普遍和规范。
虽然整体上欧洲紫外线强度低于中国,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,也会出现局部的 “紫外线反转”。
在欧洲,阿尔卑斯山区是个特殊的存在。这里海拔高,空气稀薄,大气层对紫外线的削弱作用减弱,加上雪山对紫外线的高反射率(雪面对紫外线的反射率可达 80% 左右),使得该地区的紫外线强度远超欧洲其他地区。例如,瑞士的一些山区,夏季晴天时紫外线指数能达到 10 - 12,与中国南方城市相当。在这些地区,如果不做好防晒,很容易被晒伤。此外,南欧的部分地中海沿岸城市,在夏季高温少雨的时段,由于阳光直射且云层稀少,紫外线强度也会明显升高,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,夏季正午的紫外线指数有时能突破 9。
中国东北地区,尤其是黑龙江省,由于纬度较高,太阳高度角相对较小,加上冬季漫长寒冷,日照时间短,紫外线强度相对较低。在冬季,哈尔滨的紫外线指数一般在 1 - 3 之间,属于低紫外线强度等级。即使在夏季,其紫外线指数也多在 6 - 8 之间,低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。此外,一些内陆的盆地地区,如四川盆地,由于四周高山环绕,空气流通不畅,多云雾天气,紫外线被大量阻挡和散射,紫外线强度常年处于较低水平,成都等地的紫外线指数很少超过 8。
综合地理、气候、环境以及防晒意识等多方面因素,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紫外线强度确实低于中国。纬度上的中高位置,加上海洋性气候和良好环境的调节,使得欧洲整体紫外线环境相对温和。而中国广阔的低纬度区域和复杂的气候条件,造就了较高的整体紫外线强度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中国,都存在局部紫外线强度异常的情况。在欧洲的高海拔山区和南欧部分地区,紫外线强度不容小觑;在中国的高纬度和部分多云雾地区,紫外线强度则相对较低。因此,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出国旅行,都不能仅凭地域一概而论,而应根据当地实时的紫外线指数,做好相应的防晒措施,保护好皮肤健康。毕竟,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是日积月累的,只有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,才能在享受阳光的同时,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。
顶一下[0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