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眼圈的形成原因

2025-09-01

黑眼圈是怎么形成的?3 类黑眼圈对应 6 大核心原因,别再只怪没睡好

很多人总把黑眼圈的形成归咎于 “没睡好”,但调整作息后却发现黑眼圈依然顽固。其实,黑眼圈的形成是 “类型不同,成因各异”—— 血管型多因循环差,色素型多因刺激与代谢慢,结构型多因老化与遗传。只有搞懂不同类型黑眼圈的具体成因,才能从根源避免其反复出现,而不是盲目依赖眼霜掩盖问题。

一、先明确:黑眼圈的 3 大类型,决定了不同的形成逻辑

黑眼圈主要分为血管型、色素型、结构型三类,每类的形成机制完全不同,这是理解成因的基础:
  • 血管型:眼周皮肤泛青、发紫,核心是 “皮下血管显形”;
  • 色素型:眼周皮肤呈棕褐色、灰褐色,核心是 “黑色素沉积”;
  • 结构型:眼周有凹陷阴影(如泪沟、眼窝深),核心是 “结构缺陷显影”。
不同类型的黑眼圈,由不同的身体状态、生活习惯和外界因素共同作用形成,错把一种成因套用到所有类型上,只会越分析越困惑。

二、分类型拆解 “黑眼圈形成原因”:从身体到生活,全面覆盖

(1)血管型黑眼圈:“循环差 + 眼周脆弱”,让血管藏不住

这类黑眼圈最常见,形成原因主要和 “血液流动” 及 “皮肤状态” 相关,具体有 3 点:

① 血液循环变慢,血液 “堵” 在眼周

  • 直接原因:熬夜、久坐不动、压力大,会导致身体代谢变慢,眼周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也随之减缓;血液流动一慢,含氧量就会降低,变成 “缺氧血”(颜色偏青紫色);
  • 关键因素:眼周皮肤是全身最薄的(仅 0.5 毫米),皮下血管又多又浅,“缺氧血” 很容易透过薄皮肤显出来,形成青紫色黑眼圈;
  • 常见场景:熬夜后第二天,眼周青紫色明显加重,就是因为睡眠中血液循环变慢,血液在眼周滞留了一夜。

② 血管弹性变差,容易扩张显形

  • 直接原因:年龄增长、长期紫外线照射、吸烟,会导致血管壁弹性纤维流失,血管变得容易扩张;
  • 关键因素:眼周血管扩张后,管径变粗,颜色会更明显,即使血液循环正常,也会呈现青紫色;比如长期户外工作不防晒的人,血管型黑眼圈往往更重。

③ 淋巴循环堵塞,废物堆积加重显形

  • 直接原因:长期低头看手机、睡姿不当(如趴着睡),会压迫颈部和眼周的淋巴管道,导致淋巴循环堵塞;
  • 关键因素:淋巴负责排出眼周的代谢废物,堵塞后废物堆积在皮下,会让眼周皮肤肿胀,进一步挤压血管,让血管颜色更突出,形成 “浮肿 + 黑眼圈” 的双重问题。

(2)色素型黑眼圈:“刺激多 + 代谢慢”,让色素排不出

这类黑眼圈最顽固,形成原因主要和 “黑色素生成” 及 “代谢能力” 相关,具体有 2 点:

① 外界刺激多,黑色素 “过量生成”

  • 直接原因:长期日晒、揉眼睛、卸妆不当,会持续刺激眼周黑素细胞,导致黑色素过量生成;
    • 日晒:紫外线会激活黑素细胞,促使其产生更多黑色素,眼周皮肤薄,防护能力弱,更容易被晒出色素;
    • 揉眼睛:眼痒时用力揉眼,会摩擦损伤眼周角质层,刺激黑素细胞 “应激反应”,生成更多黑色素修复损伤;
    • 卸妆不当:用卸妆棉用力擦拭眼周,或残留化妆品,会持续刺激皮肤,引发慢性炎症,炎症会进一步刺激黑色素生成;
  • 关键因素:黑色素生成后,会随着角质层代谢脱落,但眼周角质代谢速度慢,若刺激持续存在,黑色素会 “边生成边堆积”,逐渐形成棕褐色黑眼圈。

② 身体代谢变慢,黑色素 “排不出去”

  • 直接原因:年龄增长、熬夜、饮酒、乱吃药,会加重肝脏和肾脏负担,导致身体代谢能力下降;
  • 关键因素:肝脏和肾脏是分解、排出黑色素的主要器官,代谢变慢后,黑色素无法及时排出体外,就会在眼周皮肤薄的地方沉积,让色素型黑眼圈越来越深;比如长期熬夜饮酒的人,色素型黑眼圈往往更顽固。

(3)结构型黑眼圈:“支撑少 + 结构变”,让阴影藏不住

这类黑眼圈最复杂,形成原因主要和 “眼周结构变化” 相关,具体有 2 点:

① 胶原蛋白流失 + 脂肪垫下垂,形成凹陷

  • 直接原因:年龄增长、长期熬夜、吸烟,会加速眼周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的流失;同时,眼周的脂肪垫会因重力作用逐渐下垂;
  • 关键因素:胶原蛋白流失会让眼周皮肤失去支撑,变得松弛;脂肪垫下垂会导致泪沟(下眼睑内侧凹陷)加深,光线照射时,凹陷处会形成阴影,看起来像黑眼圈;比如 30 岁以上的人,大多会逐渐出现轻度结构型黑眼圈。

② 遗传因素,天生眼周结构有缺陷

  • 直接原因:有些人天生眼窝深邃、泪沟明显,或眼周骨骼结构特殊,即使年龄小、皮肤状态好,也会因结构缺陷形成阴影;
  • 关键因素:这类结构型黑眼圈和后天习惯关系不大,主要由遗传基因决定,比如欧美人群眼窝深,结构型黑眼圈的比例更高;亚洲人群中,天生泪沟明显的人,也容易早早出现结构型黑眼圈。

三、黑眼圈形成的 “核心逻辑”—— 类型不同,成因不同,应对也不同

黑眼圈的形成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,而是 “类型 + 身体状态 + 生活习惯 + 外界刺激” 共同作用的结果:
  • 血管型:核心是 “循环差 + 眼周脆弱”,要从改善循环、保护血管入手;
  • 色素型:核心是 “刺激多 + 代谢慢”,要从减少刺激、加速代谢入手;
  • 结构型:核心是 “支撑少 + 结构变”,要从补充胶原、改善结构入手。
理解成因后,就能针对性调整生活习惯:比如血管型要少熬夜、多活动,色素型要严格防晒、不揉眼,结构型要避免吸烟、补充营养。只有从成因出发预防,才能真正减少黑眼圈的反复出现,而不是依赖临时急救掩盖问题。
记住,搞懂自己黑眼圈的类型和成因,是改善它的第一步。比如你是熬夜导致的血管型黑眼圈,调整作息、改善循环就是最有效的方法;若是天生泪沟导致的结构型黑眼圈,就需要针对性做抗老或填充护理。找对成因,才能事半功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