烟酰胺为什么叫死亡肽呢

2025-09-03

烟酰胺为什么叫死亡肽?别被误导!3 点拆穿谣言真相

很多人在了解烟酰胺时,会偶然看到 “死亡肽” 这一说法,难免心生恐惧 ——“这么常见的成分,怎么会有这么可怕的名字?” 其实答案很明确:“烟酰胺叫死亡肽” 是彻头彻尾的谣言!这一称呼既无科学依据,也不符合行业共识,多是对 “烟酰胺初期不耐受反应” 的恶意夸大,或是与其他刺激性成分(如高浓度胜肽、酸类)混淆导致的误传。烟酰胺本质是温和的维生素 B3 衍生物,是护肤、保健领域的 “全能选手”,绝非什么 “死亡肽”。

一、谣言源头:为什么会有 “死亡肽” 这一错误称呼?

要拆穿 “死亡肽” 的谣言,首先要找到它的来源 —— 并非烟酰胺本身有 “毒性” 或 “强刺激性”,而是以下两个原因导致的误解被不断放大:

(1)误解 1:将 “初期不耐受反应” 夸大为 “毒性伤害”

烟酰胺最常见的争议,是部分人初次使用时会出现轻微不耐受(如泛红、刺痛、瘙痒),而这一正常现象被误传为 “毒性反应”,进而被扣上 “死亡肽” 的帽子:
  • 不耐受的本质是 “皮肤适应过程”:烟酰胺在发挥作用时(如调节皮肤油脂、促进角质代谢),会轻微改变皮肤表层的渗透压和 pH 值,对于屏障较薄或敏感的皮肤,可能会引发短暂的 “应激反应”—— 就像突然运动后肌肉会酸痛一样,是皮肤从 “不适应” 到 “适应” 的过渡,而非 “中毒”;
  • 不耐受反应是 “暂时且可控的”:这种不适通常在使用 1-2 周后会逐渐消失(皮肤建立耐受后),且多发生在高浓度(≥10%)或使用方法不当(如直接涂抹未稀释的高浓度原液)时;若从低浓度(2%-5%)开始,搭配保湿产品逐步建立耐受,90% 以上的人不会出现明显不适;
  • 谣言的放大逻辑:少数人将 “短暂刺痛” 描述为 “皮肤被灼伤”,甚至编造 “长期使用会导致皮肤屏障坏死” 的虚假信息,再加上 “死亡肽” 这类标题党称呼容易引发关注,导致谣言在社交平台快速传播,让不明真相的人产生恐惧。

(2)误解 2:与 “刺激性肽类” 或 “有毒成分” 混淆

“肽” 是一类由氨基酸组成的化合物,部分具有特定功效的肽类(如某些信号肽、神经递质抑制肽)在高浓度时可能有刺激性,但烟酰胺并非 “肽类”,却被错误归类并与 “有毒肽” 混淆:
  • 烟酰胺的化学分类是 “维生素衍生物”:烟酰胺(Nicotinamide)是维生素 B3 的两种主要形式之一(另一种是烟酸),属于 “酰胺类化合物”,其分子结构中不含 “肽键”(肽类的核心结构),从化学本质上就不属于 “肽类”,更不可能是 “死亡肽”;
  • 被混淆的 “刺激性成分”:谣言可能将烟酰胺与 “某些具有细胞毒性的肽类”(如蛇毒肽、蜂毒肽,虽在护肤中多使用模拟肽且经过安全处理,但仍被夸大风险)或 “有毒生物碱”(如茄碱、颠茄碱)混淆,利用大众对 “肽” 和 “毒性” 的陌生感,故意制造恐慌;
  • 行业内无此称呼:在化妆品原料手册、药典或权威学术文献中,烟酰胺的正式名称是 “烟酰胺”“尼克酰胺”,从未有 “死亡肽” 或类似负面称呼,这一说法仅存在于非正规的网络传言中,完全不被科学界或行业认可。

二、烟酰胺的真实面目:温和且全能的 “明星成分”

要彻底打破 “死亡肽” 的谣言,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烟酰胺的真实功效与安全性 —— 它不仅无害,还是护肤、保健领域应用了几十年的 “明星成分”,被广泛验证其温和性与有效性:

(1)护肤领域:温和解决多种皮肤问题,敏感肌也可使用

烟酰胺在护肤中的核心优势是 “多功能且低刺激”,适合绝大多数肤质,包括敏感肌:
  • 功效全面且温和
    • 调节油脂分泌:减少皮脂腺油脂分泌,改善油皮的出油、毛孔粗大问题,且不会像皂基或高浓度酸那样过度清洁损伤屏障;
    • 淡化色斑暗沉:抑制黑素小体向角质细胞传递,减少色斑形成,同时加速角质代谢,让肤色更均匀透亮,其刺激性远低于原型维 C 或氢醌;
    • 修护皮肤屏障:促进皮肤神经酰胺合成,填补屏障漏洞,增强皮肤抵抗力,反而能改善敏感肌的泛红、干燥问题;
  • 权威机构认证安全: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、欧盟化妆品监管机构(CosIng)均将烟酰胺列为 “安全化妆品原料”,允许在护肤品中添加的浓度上限为 20%(日常护肤多使用 2%-10%);多项临床研究表明,即使长期使用 5%-10% 浓度的烟酰胺,也不会对皮肤造成慢性损伤或毒性积累。

(2)保健领域:人体必需的 “营养成分”,缺乏会导致疾病

烟酰胺不仅是护肤品成分,还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,参与能量代谢、DNA 修复等关键生理过程,缺乏会导致严重健康问题:
  • 维持身体正常功能:烟酰胺在体内会转化为 NAD+(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)和 NADP+(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),这两种辅酶是细胞能量代谢、脂肪分解、蛋白质合成的必需物质,若缺乏会导致 “糙皮病”(表现为皮肤粗糙、腹泻、痴呆),甚至危及生命;
  • 安全的膳食补充剂:烟酰胺作为膳食补充剂(如维生素 B 族片)被广泛使用,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为 14-16 毫克,即使每日摄入数百毫克(治疗特定疾病时),也仅可能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(如恶心),无明显毒性,更与 “死亡肽” 的 “剧毒” 形象完全不符。
简单说,烟酰胺就像 “皮肤的营养师” 和 “身体的能量助手”,不仅无害,还对皮肤和健康至关重要 —— 这样一种成分,怎么可能是 “死亡肽”?

三、科学使用烟酰胺:避开误区,安全发挥功效

既然烟酰胺温和又有效,那么在使用时该如何避开谣言中的 “雷区”,正确发挥其作用呢?记住以下 3 个关键要点:

(1)从低浓度开始,逐步建立耐受

这是避免不耐受的核心方法,尤其适合初次使用或敏感肌:
  • 选择合适浓度:新手优先选 2%-5% 浓度的烟酰胺产品(如珂润润浸保湿乳含 2% 烟酰胺、OLAY 小白瓶含 5% 烟酰胺),适应后再根据需求升级到 10%(如 The Ordinary 10% 烟酰胺精华);
  • 建立耐受步骤:第 1-2 周,每周使用 1-2 次,每次取少量(1-2 滴)混合保湿霜涂抹;第 3-4 周,增至每周 3-4 次;第 5 周后,若无不适可每天使用(夜间使用更佳,避免日间紫外线影响);
  • 搭配保湿产品:使用烟酰胺时,可先涂一层温和的保湿爽肤水(如含透明质酸的爽肤水)打底,或与保湿霜混合使用,减少对皮肤的直接刺激。

(2)区分 “烟酰胺” 与 “烟酸”,避免选错成分

烟酰胺的 “近亲” 烟酸(Nicotinic acid)刺激性较强,容易引发 “烟酸潮红”(皮肤发红、灼热),部分人可能将两者混淆,误以为烟酰胺也有强刺激性:
  • 烟酰胺 vs 烟酸:烟酰胺无明显潮红反应,刺激性低;烟酸则易引发潮红,尤其高浓度时;购买时需看清成分表,认准 “烟酰胺”“Nicotinamide”,避免误买烟酸产品;
  • 若出现潮红怎么办:若误买烟酸产品或烟酰胺产品中含少量烟酸,出现轻微潮红,可立即用冷水湿敷缓解,后续更换纯烟酰胺产品。

(3)不要轻信 “极端言论”,关注权威信息

面对网络上的护肤传言,要学会辨别真伪,避免被 “标题党” 误导:
  • 查来源:优先关注化妆品品牌官网、权威护肤科普平台(如皮肤科医生账号、药典信息),而非匿名网友的 “经验分享” 或无资质的 “美妆博主”;
  • 看证据:若有人宣称 “烟酰胺是死亡肽”,要求其提供科学文献、临床数据等证据,而非仅凭 “个人感受” 或编造的故事;
  • 理性看待功效:烟酰胺虽好,但并非 “万能药”,它不能快速祛皱、根治痘痘,需长期坚持使用才能看到效果,不要因 “效果不如预期” 就轻信 “有毒” 的谣言。

四、“死亡肽” 是谣言,烟酰胺是温和的 “全能成分”

烟酰胺被称为 “死亡肽”,是对 “初期不耐受反应” 的恶意夸大和与其他成分的错误混淆,完全无科学依据。真实的烟酰胺是温和的维生素 B3 衍生物,既是护肤领域的 “多功能选手”(调节油脂、淡化色斑、修护屏障),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,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被权威机构和长期实践验证。
在使用烟酰胺时,只要从低浓度开始逐步建立耐受,区分烟酰胺与烟酸,就能安全发挥其功效。面对网络传言,要保持理性,多关注权威信息,不要被 “死亡肽” 这类耸人听闻的称呼误导 —— 毕竟,一个能改善皮肤问题、维持身体健康的成分,怎么可能配得上 “死亡” 这样的负面标签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