谷胱甘肽表皮可以吸收么-第2页
- 个体差异影响:健康皮肤的屏障功能完整,吸收量极少;而屏障受损的皮肤(如敏感肌、脱皮状态)可能吸收稍多,但此时皮肤更脆弱,高浓度谷胱甘肽的刺激风险也更高,得不偿失。
皮肤的屏障功能原本是保护身体的 “盾牌”,但也成为外用谷胱甘肽发挥作用的 “阻力”,这种防御机制让吸收效率大打折扣。
(3)与其他成分的 “吸收对比”
对比常见美白成分的吸收能力,更能看出谷胱甘肽的吸收劣势:
- 烟酰胺:分子量 122,水溶性兼脂溶性,能轻松穿透角质层到达表皮中层,吸收效率是谷胱甘肽的 5-10 倍,这也是其成为热门美白成分的重要原因。
- 氨甲环酸:分子量 157,虽稍大但稳定性强,水溶性好且能与皮肤受体结合,吸收量虽不及烟酰胺,但远高于谷胱甘肽,能在表皮基底层发挥作用。
- 维生素 C 衍生物:如抗坏血酸葡糖苷,分子量约 338,虽比谷胱甘肽稍大,但通过糖基修饰增强了稳定性和脂溶性,吸收效率显著高于谷胱甘肽,是更可靠的外用抗氧化成分。
这种吸收能力的差距,解释了为什么谷胱甘肽在美白护肤品中的效果远不如烟酰胺、氨甲环酸等成分明确,吸收限制是核心原因。
二、影响因素:提升谷胱甘肽吸收的 “有限方法”
虽然谷胱甘肽的表皮吸收困难,但通过配方优化和使用方法调整,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吸收量,这些方法虽不能彻底解决吸收问题,但能让有限的成分发挥更大作用。
(1)配方技术的 “吸收助力”
护肤品通过特殊配方设计能轻微提升谷胱甘肽的吸收:
- 小分子化处理:将谷胱甘肽分解为更小的肽片段(如二肽、单肽),分子量降至 150 以下,能提高穿透角质层的能力,这些片段虽失去部分活性,但仍能发挥一定的抗氧化作用。
- 促渗成分添加:配方中加入少量促渗剂(如低浓度酒精、卵磷脂),能暂时打开角质层的脂质间隙,帮助谷胱甘肽少量渗透,但促渗剂可能增加刺激风险,敏感肌需谨慎。
- 脂质体包裹技术:将谷胱甘肽包裹在脂质体中,利用脂质体与皮肤角质层的亲和力,通过融合作用将成分带入表皮,这种技术能提高稳定性和吸收量,但成本较高,仅在少数高端产品中使用。
踩一下[0]
顶一下[0]